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科创板开市三年回眸:聚焦“硬科技”,深耕“试验田”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22/07/26 浏览量:140

2022年7月22日,沪市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三年间,科创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守“硬科技”定位,探索注册制实践,显示出对科创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聚焦“硬科技”

开市三年来,科创板“迎新”步伐不止。今年上半年,科创板IPO筹资规模超过1155亿元,首度超越沪深主板。

作为2019年新设的板块,科创板主要定位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经历三年发展,科创板市场规模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7月22日,已有439家企业登陆科创板,IPO融资金额超6400亿元,占同期A股IPO数量的40%。截至7月21日收盘,总市值超5.5万亿元。上市企业中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三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短短三年中,科创板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科创板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积极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也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三年间,科创板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截至今年6月末,科创板共上市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占比达78%。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标杆企业成功上市。

“随着注册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落地,以及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高质量科创型企业,特别是以半导体、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上市活跃,推高了科创板筹资额。”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费凡说。

上市公司群体的科技“成色”,造就成长“亮色”。2021年全年和2022年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76%和62%,居A股各板块之首。

深耕“试验田”

三年间,科创板在注册制框架下,以其包容性的制度设计,为一批原本无缘A股市场的科创企业打开资本市场大门。

科创板开市以来,先后有39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5家红筹企业、16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等特殊类型“硬科技”企业成功上市。

为更好鼓励和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在证监会的部署下,上交所持续健全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机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科创属性综合研判。

在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机制的同时,把好入口质量关是关键。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6月30日,科创板在交易所审核环节累计终止审核159家,整体淘汰率为23.01%,有效减少企业“带病申报、抢跑占位”。

此外,交易制度等也迎来创新。“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有利于新股充分换手尽快形成市场合理价格,快速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曾鹏说。

中广资本研究所所长周荣华说,从率先试点注册制,到做市商制度正式落地,科创板在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监管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开创性的制度探索,为资本市场改革的全面深化发挥着“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规模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科创板自身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探索前行。

2022年1月至5月,科创板机构投资者交易额占比为50.60%,2022年5月底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64.72%,分别远高于2019年7月至12月的11.97%和2019年12月底的26.52%。

在国方资本管理合伙人孙忞看来,科创板更多样灵活的上市标准、更高效的上市申报路径、更广泛的市场关注度,赋予了企业方更充足的扩张动力,也鼓励股权投资机构等更积极坚定地布局“硬科技资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科创板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今年以来,科创板外资机构交易占比9%,较2020年上升7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5月底,外资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达到825.65亿元,外资持有流通市值占比达到4.41%。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实践的深化,科创板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最终要依靠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方法来解决。”

记者从上交所了解到,下一步,科创板将继续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积极先行先试。进一步突出板块特色,强化与市场其他板块错位发展和相互协调。同时,不断完善“硬科技”企业范围和判断标准,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为明确的市场预期。在加强监管过程中,促进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惩治违法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新华社北京电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