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光明理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2/08/15 浏览量:312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自立自强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前提。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一、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要立起来、强起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探索。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指引,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需求,沿着科技救国、科技兴国、科技富国、科技强国的历史轨迹,探索出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历史发展的新高度,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创新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奋斗的战略基点。“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体现了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也体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原创能力,能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以优质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社会充满创新活力;以坚持自主创新与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为特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发展阶段的形势所需

  科技自立自强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正面临自二战以来最大一轮国际秩序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打压式”技术民族主义上升,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大大增加。科技是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变大变局格局的关键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提供了难得的赶超“机会窗口”。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边疆和主战场。美西方将科技创新“政治化”、“集团化”和“武器化”趋势愈加明显。国际战略竞争的重心不仅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竞赛,更是围绕新科技革命所塑造的新权力的争夺。科技实力深刻影响国际力量对比,科技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化交互影响,成为决定国家未来和竞争优势的关键。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前沿科技创新正逼近或超越人类认识极限,重要领域产业变革正从导入期向拓展期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范式,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竞争格局。世界主要创新大国纷纷加大前沿科技布局,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和制高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赶超“机会窗口”,需要通过科技自立自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就是要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方面,科学发现不断向宇观、宏观、微观和极端条件拓展。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科技创新的结构性短板、“卡脖子”等难题凸显。只有把我国科技发展建立在自立自强的牢固根基之上,才能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自立自强的能力铸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三、科技自立自强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于科学把握和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动摇的战略方针。 科技自立自强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未来我们将面临愈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诸多新问题和新任务,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准确把握历史大逻辑和世界格局变化大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坚定创新自信,提升科技创新的自主、供给、支撑、引领能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的强大支撑,加快构筑先发优势,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自立自强的能力铸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要打好“三大战役”。一是基础研究持久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关乎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在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我们必须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解决“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利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要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三是科技体制改革主动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和完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强化对科技工作的宏观统筹管理,全面增强科技体制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面向新发展格局,应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强化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创新,落实好“军令状”、“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机制,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

  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在前沿、新兴、交叉、边缘等学科领域推进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国家使命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平时战时结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优势资源和力量。防止与克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避免把具有国家使命、任务导向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变成为“新瓶装旧酒”式的新牌子、新帽子。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规律,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空间布局,更好地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推动科技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支持地方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中的应有作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效率。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平台型企业、中央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持续提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布局能力,构建具有稳定结构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强化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企业基础研究,鼓励具备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企业基础研究,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在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激励保障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依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高水平人才高地,建立完善开放灵活便利的人才吸引机制,打造世界重要人才聚集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建立基于信任的人才使用制度,试点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重塑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收益分配机制。坚持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工程科技类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拓宽科技自立自强的视野。坚持开放创新不动摇,不断提升统筹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创新资源的能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探索“国家开放创新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推进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学习借鉴更多国际先进经验,从更高起点、以更高效率推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推动大科学装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在低碳技术、公共卫生、数字技术等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领域主动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集聚国际顶尖创新资源。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潜能。优化政务环境,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优化市场环境,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资支撑体系,支持建立产业科技资源共享联盟,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优化社会环境,积极培育健康的创新文化,严肃惩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