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指引
来源:知产北京 日期:2021/04/23 浏览量:437

为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促进当事人遵循诚信原则,积极、全面、诚实地提供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制定本指引。




第一部分 总则

1.1证据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可以直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书面申请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供,也可以先通过告知或协商的方式,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提供证据的要求。

对于前款所述提供证据的要求,对方当事人予以配合的,视为对方当事人对相应证据的主动提供。对方当事人拒绝配合且无法协商解决的,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书面申请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供。

对通过告知或协商方式提出的证据提供要求拒不配合,且无正当理由的,可以作为认定侵权情节的考虑因素。

1.2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反映市场事实或技术事实的真实情况,可能致使事实认定与公众的一般认知相悖,且有公共信息涉及相关事实的,必要时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该公共信息。

前款所述公共信息是指能够从公开渠道检索或查询的信息,如生效裁判文书、技术词典等。

1.3存在以下情形时,对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申请不予准许:

(一)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存在较大侵权可能性; 

(二)对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负担或成本过高,超过合理限度;

(三)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可以通过更容易或者更经济的方式证明待证事实;

(四)其他不宜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情形。

1.4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申请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供证据,可能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失的,可以依对方当事人的请求,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

申请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供证据错误的,申请人应赔偿对方当事人因提供该证据所遭受的损失。

1.5当事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申请调查收集证据,满足准予调查收集证据申请应具备条件,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向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签发调查令:

(一)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为执业律师;

(二)调查令足以克服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不能自行收集证据的客观原因;

(三)被调查收集的证据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且不存在其他不宜由诉讼代理人持调查令收集的情形。

1.6 调查令应列明以下内容:

(一)持有调查令的律师的姓名、性别、律师执业证编号、律师事务所名称;

(二)被调查人姓名或单位名称;

(三)调查收集证据的名称或范围;

(四)调查令的有效期;

(五)法院印章及签发日期。

1.7持有调查令的律师应于调查令有效期内,按照调查令载明的证据名称或范围向被调查人调查收集证据。

持有调查令的律师向被调查人调查收集证据时,应同时出示其律师执业证书原件供被调查人核对。

1.8被调查人对调查令和相关律师身份核对无异后,应按照调查令载明的名称或范围提供证据。

被调查人提供的证据应在持有调查令的律师和被调查人的共同见证下封存,由持有调查令的律师及时、完整的提交法院或由被调查人在合理期间内采用邮寄等方式提交法院。

被调查人因故不能提供证据的,应说明原因。被调查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协助调查的,可根据案件情形,对其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有关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1.9调查令原件由持有调查令的律师于调查令有效期届满后三日内交回法院,留卷备查。被调查人因故未能提供证据或者拒不协助调查的,持有调查令的律师应于交回调查令的同时,一并书面说明相关情况。

被调查人可以要求留存调查令复印件。

1.10 当事人通过使用调查令未能达到取证目的的,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通过其他方式调查收集相关证据。 

1.11 基于新技术形成的反映案件事实的信息载体,如第三方存证、基于区块链技术形成的证据等,当事人均可以作为证据提供。

对于前款所述证据,应根据证据的形成过程、表现形式、具体内容等,结合新技术的特点,综合判断其所载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与案件的关联性等因素以确定其证据效力。

1.12形成或者获取证据的方法虽存在一定瑕疵,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相关证据予以确认:

(一)取证方法不影响证据本身真实性;

(二)当事人缺乏其他取证渠道;

(三)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情形。

1.13 一方当事人对于仅涉及自身利益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就该事实再行提供证据。

涉及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权利有效性、权利保护范围等事实,对方当事人的承认不能免除原告的举证责任。

1.14 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存在以下情形的,不予确认:

(一)与查明的事实不符;

(二)与相关公众的一般认知不符;

(三)与一般消费者的惯常认知不符;

(四)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常认知不符。

1.15 在证据审查认定中,应考虑证据的审查及采信标准对相关商业习惯的指引作用。

对于在合理成本下明显易于完善其形式而未加完善的证据,可以根据案情提高证据的采信标准。

1.16 仅从信息载体本身无法直观审查其所载信息真实性的,当事人应一并提供生成该信息载体的技术过程说明。必要时,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该技术过程说明所涉及的具体技术资料或文件等证据。

1.17当事人提供电子数据证据时,应一并提供生成、存储、传输、提取该电子数据证据的技术过程说明。必要时,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该技术过程说明所涉及的具体技术资料或文件。

1.18 当事人提供电子数据证据,可以采用截图、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内容,并提供记载、存储有证据内容的打印件、照片等传统载体,或光盘、U盘等电子数据载体。

经公证程序取得电子数据证据的,当事人应一并提供相应公证文书。

电子数据证据的取得未经公证程序,或虽经公证程序但确有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通过当庭出示原始存储载体、实时登录相关网站或者应用程序等进行勘验。

1.19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收集、固定的电子数据,应结合以下因素综合判断其真实性,:

(一)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经营者的资质和信用状况;

(二)电子数据的数据来源、生成方式、储存方法; 

(三)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采用的技术手段、保全方法对电子数据完整性的影响,授时和守时检测等方面的可信程度;

(四)电子数据的提供形式;

(五)影响电子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其他因素。

1.20 对当事人提供的即时通讯软件聊天记录的截图打印件,可以结合以下因素判断其真实性:

(一)截图与收发信息的手机或电脑等终端所载原始信息是否一致;

(二)信息收发主体与提供该证据当事人的关联关系。

1.21 原告以涉案权利客体的电子数据作为其具有权利主体身份证明的,应对电子数据的形成时间、涉案权利客体的发表或完成时间、修改或编辑的可能性等情况予以审查。

1.22 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数据进行公证保全或区块链存证保全的,应从公证文书的制作过程、区块链存证记录的生成过程、网页及其发布时间的形成过程、管理该网页的网站资质和信用状况、公证采用的技术手段、区块链存证的技术环境等方面予以审查。

1.23 经过公证的当事人书面陈述、证人书面证言、其他单位或个人出具的证明文件等文书,公证证明仅涉及上述文书的出具人身份及签章真实或原件与复印件一致,而不涉及文书所载实体内容的,上述文书的证据效力应按照对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其他单位或个人出具的证明文件等证据的一般规定予以审查。

1.24 取得证据的公证程序虽有瑕疵,但不影响所取得证据本身真实性,且公证文书未被撤销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认上述公证证据的证明力。

当事人仅以公证机构跨区域办理公证业务或者申请人与公证事项无利害关系为由主张对公证证据不予采信的,不予支持。

1.25 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复制品一般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能够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或通过其他方式足以确认其真实性的除外。

审查复制件、复制品的真实性,应考虑所使用复制技术的保真性,复制技术的保真性足以排除伪造、变造合理怀疑的,则该复制件、复制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1.26 当事人提供外文书证或者外文说明资料,应附有中文译本。

外文书证仅部分内容与待证事实有关的,可以仅附与该有关部分对应的中文译本;仅附图部分与待证事实有关,无中文译本不影响相关事实查明的,可以不附中文译本。对方当事人能够证明未翻译部分对翻译部分或附图部分的内容有影响的,需提供全文的中文译本。

1.27 当事人提供的由中立第三方完成的市场调查报告,一般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结合在案其他证据综合认定其证明力。

对前款所述市场调查报告可以从调查者资质、调查动机、调查对象、调查地域、样本规模、样本分布、抽样方法、问题设计、程序运作、调查形成的时间等方面予以审查。

1.28 因逾期提供证据,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对诉讼代理律师予以训诫、罚款的,可以将上述情况向对该律师具有监督指导职能的司法行政部门通报。对于多次因逾期提供证据受到训诫、罚款的,可以建议司法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予以处罚。

1.29 当事人申请鉴定的事项能够通过现场勘验等其他方法查明的,可以不予准许。

1.30 鉴定机构应仅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出具鉴定意见,被诉技术方案是否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被诉作品是否与涉案作品构成实质性近似等法律评价问题不属鉴定范围。鉴定意见中包含前述不属鉴定范围内容的,相应内容不具有证据效力。

1.31 原告主张被诉侵权的应用程序由被告经营,可以提供应用程序中标示的著作权归属等信息、应用程序运营者与应用程序所在网络平台签订的协议、应用程序所在网络平台出具的证明等证据。

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推定应用程序的著作权人为运营主体。

1.32 被告依据知识产权部门法的相关规定主张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具有合法来源的,应对其合法获取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证明合法来源的证据应结合被告的经营规模、购买途径、支付对价、举证能力、相关交易习惯及主观注意义务等因素综合审查。

被告能够提供证据证明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具有合法来源的,推定其在主观上无过错,但有证据证明被告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事实的除外。

已查明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制造者的,提出合法来源抗辩的被告仍应提供其合法获取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的证据。

1.33 被告收到著作权权利人、商标权权利人等知识产权权利人发出的侵权警告函,且该警告函中明确记载有相关知识产权、被诉侵权产品或被诉侵权复制品、侵权信息的基本情况、侵权比对结果及联系人等内容的,可以推定被告自收到侵权警告函之日起明知侵权行为存在。但被告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就侵权警告函中所涉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侵权比对的结论等,在合理期限内明确、详细地向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回函等方式提出异议的除外。

1.34 超市、小商品市场等经营场所以其尽到管理责任为由提出免责抗辩的,可以围绕以下事实提供证据:

(一)租赁合同中有不得侵害知识产权或不得销售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的约定;

(二)建立了相关防范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管理制度;

(三)接到投诉后及时进行了有效处理;

(四)对商户的日常经营尽到了防范知识产权侵权的管理责任;

(五)尽到管理责任的其他事实。

1.35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其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提出免责抗辩的,可以围绕以下事实提供证据:

(一)网络店铺注册协议中有不得实施侵权行为或不得销售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的约定;

(二)网站相应页面有不得实施侵权行为或不得销售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的提示;

(三)建立了相关防范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管理制度;

(四)接到投诉后及时进行了有效处理;

(五)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其他事实。

1.36 原告主张被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除提供被告主观存在明知或应知的证据外,还应提供与确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或侵权获利相关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计算基础因素等证据,并就相关计算方法、计算模型、计算基础因素的合理性等作出详细说明。

当事人可以提供相关权利的可比许可协议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证据。

当事人主张在法定赔偿最高限额以上或最低限额以下确定赔偿数额的,应根据前述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提供证据证明相关数额明显超过法定赔偿最高限额或者明显低于法定赔偿最低限额。

1.37 原告主张参照权利使用费确定赔偿数额的,应提供证据证明许可使用合同已经实际履行,且该权利使用费与被诉侵权行为具有可比性。

许可使用合同的备案证明、纳税凭证、转账记录、发票等财务凭证等可用以证明合同已经实际履行。

许可使用合同涉及的权利类型、被许可人情况、许可使用的范围、许可使用的时间、是否存在交叉许可等可用以证明权利使用费的可比性。

1.38 原告主张适用法定赔偿计算赔偿数额的,应提供反映权利人实际损失状况、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或侵权获利状况、许可使用费状况、侵权行为类型、持续时间及所涉范围、主观过错等方面的证据。

1.39 原告主张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应提供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或侵权获利、权利使用费、主观故意、侵权情节严重等方面的证据。

1.40 原告主张销毁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主要用于制造侵权产品或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被告否认上述销毁对象存在的,原告应提供证据证明上述销毁对象的存放地址、数量等事实。

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上述证据的,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申请调查取证。

1.41 原告因客观原因仅提供部分证据证明其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的,可以在该部分证据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和逻辑确定合理开支的具体数额。



第二部分  侵害专利权纠纷

2.1 审理侵害专利权的案件,应围绕以下事实审查原告提供的相应证据:

(一)涉案专利是否处于有效状态;

(二)原告是否系涉案专利的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

(三)被诉侵权行为是否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侵害专利权行为;

(四)被诉侵权行为使用的技术方案是否落入涉案专利相关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或者使用的外观设计是否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

2.2 原告可以提供专利登记簿副本、专利权著录事项变更记录及当年交纳专利年费的收据等证据证明涉案专利处于有效状态。

2.3 原告可以提供以下证据证明存在被诉侵权行为:

(一)获取被诉侵权产品过程的公证书及被诉侵权产品;

(二)获取被诉侵权产品的购货合同、与合同对应的发票及流转票据等证据及被诉侵权产品;

(三)获取被诉侵权产品的网络订购信息、网络物流信息等证据及被诉侵权产品;

(四)能够完整显示被诉侵权产品所利用技术方案的照片、视频、网页截图等其他证据。

原告难以通过前款所述方式获取相关证据的,可以根据本指引第一部分的规定申请出具调查令,或申请证据保全、进行现场勘验等。

2.4 原告主张的涉案专利为涉及产品、设备等技术主题的技术方案的,虽其提供的被诉侵权产品照片、视频、网页截图等证据不能完整显示被告利用的技术方案,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可以推定被告实施了涉案专利的相关技术方案:

(一)被诉侵权产品的照片、视频、网页截图等证据可以证明存在较大侵权可能性;

(二)原告客观上难以通过其他替代方式取得被诉侵权行为存在的证据;

(三)被告提供相应证据并无客观困难但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

2.5 被诉侵权产品外包装上标明的制造商、销售商、进口商等可以作为认定被诉侵权产品提供主体的初步证据。

被诉侵权产品上未标明制造商,所标注的注册商标权利人有制造能力,且无证据证明被诉侵权产品另有制造者的,可以推定该注册商标权利人是被诉侵权产品的制造者,但有相反证据的除外。

被告承认被诉侵权产品由其制造、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的,原告可以免除相关举证责任。

被告可以提供行政机关处罚决定等作为反证,证明被诉侵权行为系他人假冒其名义实施。

2.6 原告主张被告制造被诉侵权产品构成侵害专利权的,应提供证据证明涉案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产品技术方案已被被告实现。

2.7 原告主张被告使用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构成侵害专利权的,应提供证据证明被诉侵权产品实际应用了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技术功能或者实现了其技术效果。

2.8 原告主张被告销售被诉侵权产品侵害专利权的,可以围绕以下事实提供证据:

(一)销售被诉侵权产品的买卖合同已依法成立;

(二)被告采用搭售、赠送或以其他方式转让被诉侵权产品的所有权变相获取商业利益;

(三)被告将侵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产品作为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制造另一产品后,销售该另一产品;

被告存在前款第(三)项情形,但主张不构成销售行为的,应提供证据证明该中间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2.9 原告主张被告实施许诺销售行为的,应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以广告、在商店橱窗中陈列、在网络或展销会上展出等方式作出销售被诉侵权产品的意思表示。

2.10 原告主张被告进口专利产品的,应提供证据证明被告存在将落入涉案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产品、依照涉案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或者含有涉案外观设计专利的产品在空间上从境外越过边界运进境内的行为。

2.11 原告主张被告使用专利方法构成侵害专利权的,应提供证据证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专利方法每一个步骤均被实现。

被告主张其采用的技术方案的步骤顺序与涉案专利不同而未落入涉案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可以提供证据证明涉案专利所涉步骤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实施,且这种顺序改变会导致技术功能或者技术效果的实质性差异。

2.12 原告以涉案专利系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为由,主张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应提供以下初步证据:

(一)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为国内外第一次生产出的产品,其与专利申请日之前已有的同类产品相比,在产品的组份、结构或者其质量、性能、功能方面有明显区别;

(二)被诉侵权产品与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在形状、结构或成份等方面无实质性差异。

2.13 侵害专利权纠纷涉及不属于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的,原告围绕以下事实提供证据后,可以推定被告使用了涉案专利方法:

(一)被诉侵权产品与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在形状、结构或成份等方面无实质性差异;

(二)结合已知事实及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常认知,被告经由涉案专利方法制造被诉侵权产品的可能性较大;

(三)原告为证明被告使用了专利方法已尽合理努力。

被告可以提供其实际使用的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涉案专利方法的证据,作为前款推定的相反证据。

2.14 原告主张被告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的产品侵害涉案方法专利权的,应提供该产品为将原材料等按照涉案方法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步骤特征进行处理加工所获得的原始产品的证据。

原告提供的被告存在将上述原始产品作为中间部件或原材料,加工、处理成为其他后续产品的证据,可以作为认定被诉侵权产品属于使用涉案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证据。

2.15 侵害药品制备方法专利权纠纷中,被诉侵权药品在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备案的工艺可以作为推定其实际制备工艺的初步证据,有相反证据的除外。

被告主张被诉侵权药品备案的工艺不真实的,应提供被诉侵权药品技术来源、生产规程、生产记录、备案文件等证据。

对于被诉侵权药品制备工艺等复杂的技术事实,当事人可以通过专家辅助人、司法鉴定以及技术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提供证据。

2.16 原告未提供被诉侵权产品实物,仅提供被诉侵权产品部分视图的,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基于该类产品的特点,合理推定被诉侵权产品其他视图中的设计特征。

2.17 原告主张被告将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产品作为零部件使用构成销售外观设计专利产品行为的,应提供证据证明被告将该被诉侵权产品用于制造另一产品并存在销售该另一产品的行为。

被告主张其不应就前款情形承担侵权责任的,可以提供证据证明侵害外观设计专利产品在另一产品中仅具有技术功能。

2.18 原告主张被告构成帮助侵害专利权的,应围绕以下事实提供证据:

(一)明知有关产品系专门用于实施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部件或设备等专用产品;

(二)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向他人提供前项专用产品;

(三)他人实施了直接侵害专利权行为。

原告提供证据证明他人直接实施专利权的行为属于非生产经营目的、为科研目的或行政审批目的的实施行为,或者属于临时过境行为的,视原告完成了前款第(三)项的举证责任。

2.19 原告主张被诉侵权产品系专用产品的,应围绕以下事实提供证据:

(一)被诉侵权产品为实现涉案专利技术方案所不可或缺的原料或零部件等;

(二)被诉侵权产品除用于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外无其他实质性非侵权用途。

原告提供上述初步证据后,被告主张被诉侵权产品不是专用产品的,应提供该产品具有其他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的证据。

2.20 原告主张被告构成教唆侵害专利权的,应围绕以下事实提供证据:

(一)未经原告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以提供图纸、产品说明书或传授技术方案、进行产品演示等方式积极诱导他人实施直接侵害专利权的行为;

(二)他人实施了直接侵害专利权行为。

原告提供证据证明他人直接实施专利权的行为属于非生产经营目的、为科研目的或行政审批目的的实施行为,或者属于临时过境行为的,视原告完成了前款第(二)项的举证责任。

2.21 原告应根据其主张的权利要求,在划分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供被诉侵权行为使用的技术方案涵盖了涉案专利权利要求全部技术特征的比对表。

010-5729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