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强企知识产权研究院!
媒体报道
春和景明 知识产权“点”出一碧万顷(知识产权报)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日期:2023/04/10 浏览量:73

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绵绵细雨唤醒了田野,催忙了农家,稻田里、茶山间,一片繁忙景象。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活动。记者发现,知识产权的身影在清明节的农事活动及传统习俗中频频出现,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也着力助推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抢抓农事 推动产业发展

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稻农们最繁忙的时期——这边插秧机来往穿梭,那边小龙虾活蹦乱跳。“南县依托湖乡优势,将水稻生态种植和小龙虾科学养殖有机结合,大力推广‘虾在稻中游,稻在虾田长’的综合种养模式。时下正是早稻插秧的时节,也是小龙虾捕捞上市的季节,农民们会特别忙碌。”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股股长严青告诉记者。

近年来,“南县小龙虾”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县稻虾米”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托地理标志,南县建立了稻虾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开通产品质量监管防伪追溯功能,通过有效连接生产者、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实现生产、加工、储运等全流程可视化监控,并将平台生成的动态二维码置于南县稻虾产品专用袋上,做到“一物一码”“一袋一码”。不仅让南县稻虾产品拥有专用“身份证”,有效阻断假冒伪劣产品,还规范了用标企业的生产行为。

“目前,南县正在积极创建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助力稻虾产业发展更加牢固。”严青说。2022年,全县稻虾种养面积稳定在62万亩以上,年产稻虾米原粮33万吨,小龙虾12万吨,综合产值达155亿元。

稻田播种忙,茶园采摘忙。在浙江省杭州市龙井村,茶农们头戴斗笠,腰挎竹篓,穿梭在云雾缭绕的茶山间,抢抓农时采摘新茶。色泽翠绿的新鲜茶叶在制茶师傅们的手中飞舞,经过十多道工序,香气浓郁、甘醇爽口的西湖龙井茶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市场。“今年的气候凉爽湿润,适于龙井茶树的生长,今年的西湖龙井茶品质更好,香气更加浓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向记者介绍。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申遗成功后,我能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喜爱传统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他们愿意主动从事茶行业,这将有利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和弘扬。”鲁成银表示,把我国茶产业做大做强,要重视提升茶叶的品牌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模式。“中国茶产业品牌建设要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融合第三产业的发展,突出地域文化、健康等概念,打造自身独有品牌。”

体验习俗 感受文化魅力

出自《岳阳楼记》的一句“春和景明”成为描绘春季之美的千古绝句。我国历来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许多公园管理机构通过不断加强植物新品种研发,提升公园“颜值”,吸引市民前来“打卡”。

在北京,第十六届北京明城墙梅花文化节正在举行,千余株梅花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盛放。据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园经过十多年来引种栽培,已栽植50余个梅花品种,让公园成为市民和游客清明期间踏青赏花的好去处。

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清明前夕,在河南开封,宋室风筝传承人宋长虹为市民们教授制作风筝的技艺。她说,宋室风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象取材于虫、鱼、鸟、兽,造型逼真,画工细腻,扎工精巧,观赏性强。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宋室风筝,宋长虹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开设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课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参加体验活动的市民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喜悦和情趣,更亲身体验了清明节的传统民俗,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明节吃青团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是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青团的制作并不复杂,用糯米粉混上艾草汁,里面包裹豆沙、黑芝麻、咸蛋黄等馅料即可。蒸熟后的青团油绿如玉,口感清新软糯。如今,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却成为一道传统时令小吃,红遍大江南北。

从传统习俗到“网红”美食,青团知名度的提升离不开杏花楼、沈大成、知味观等老字号品牌的发力,它们主动拥抱电商,创新馅料,提升制作工艺,让青团不断和创新碰撞。青团在“翻红”的同时,老字号也迎来了春天。今年清明前夕,杏花楼与瑞士品牌阿华田联名,推出“可可红豆团”等新口味,在年轻消费者中收获好评。正如杏花楼有关负责人所说:“如今的青团已经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电商平台,人们随时都能吃到杏花楼的青团,体验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记者 李倩)

010-57297529